三下三进三联动丨三个民生小案 绘就元氏法院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大蓝图
![]() ![]() 从2到14, 能动履职的理念在审判者心中生根发芽 “没开庭就帮我们解决了困扰七年多的难题,向你们致敬!”一大早,14起案件的当事人便准时聚集到法院调解室,焦急等待参加一场期待已久的“签约”仪式…… 原告冯某诉被告某房地产公司七年未办理房产证,要求其办理房产证并支付逾期办证违约金。被告提出反诉,要求原告按照实际测绘面积支付欠付的购房款。 承办法官潘蕾敏锐察觉这绝非个案,经梳理,发现十余起类似案件,为促成纠纷源头化解,避免更多纠纷进入诉讼程序,潘蕾立即勘查现场,并多次入户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房地产公司同意马上开展全楼业主房产证的办理工作。 随着元氏法院“三下三进三联动”工作的持续深化,能动履职的理念在审判者心中生了根发了芽,这个由2件延伸到14件的纠纷解决模式正在全面开展。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局限于‘就案办案’,必然诉讼增多,矛盾加剧,只有坚持能动履职,变‘案结了事’为‘案结事了’,抓实抓细源头解纷,推动全周期治理、全过程调解,将执法办案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非诉解纷必能落到实处。”元氏法院院长罗银玲介绍说。 2023年8月以来,元氏法院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司法力量全面下沉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50名法官(助理)分片包干,在15个乡镇、8个社区、208个行政村设立法官工作站(室),238名特邀调解员入驻,实现县域全覆盖。 法官工作站(室)以“群众点单+法庭派单+站(室)接单”工作模式,让群众随时随地获得司法服务。院领导带头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走访问需,包联法官定期深入包联区域巡查走访,就地发现、调处矛盾。通过此模式,大量物业合同、民间借贷、农村土地等涉众、涉农纠纷在诉前得以化解,切实将司法载体和“触角”延伸至最基层。 从游子到亲人, “法官+特邀调解员”同心守护一方乐土 “你们像亲人一样,我们的家人还说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打官司,不一定能赢,上学的学生,时间耽搁不起,就是赢了也只是得到一张纸罢了,自认倒霉吧。”当事学生赠送锦旗时感叹。 原告安某等四人为元氏县某高校大学生,某日在街上经过时被祖某养的狗咬伤,报警后多次协商未果,安某四人将祖某诉至法院。 特邀调解员刘秀才为了不耽误原告课业,多次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背对背”调解,后协同法官将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相关法律规定向双方讲明,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元氏法院持续强化包联法官(助理)和特邀调解员两支队伍建设。发挥法官指导调解作用,全面跟进、精准指导案件调解。优化特邀调解员队伍,完善驻院庭特邀调解员机制,通过组织开展调解业务培训、座谈会、周例会,不断提高特邀调解员能力水平。“法官+特邀调解员”共同参与、优势互补,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实现“1+1>2”的调解效果。 从宣传过耳到用法维权, 源头解纷扎根基层开花结果 “我侄子想立个案,您给看看准备的材料全不全?”在元氏南佐大集上,一位手拿立案材料的村民试探性询问宣传桌前的南佐法庭法官张文静。 该村民的侄子赵先生现在上海打工,两年前与他同在上海打工的元氏老乡王某因急需用钱借走了他2万元,后王某从上海离职,赵先生多次联系未果。 近日,赵先生因摔伤住院急需用钱。其伯父通过元氏法院在南佐大集的集中宣传活动,了解到法庭目前已经实质化运行,赵先生便通过其伯父准备立案材料到法庭立案。 张文静引导该村民到诉服大厅立案后,详细为其介绍诉前调解的流程和优势,询问是否有意愿调解。得到肯定答复后,张文静当即联系被告王某无果,通过王某所在村的特邀调解员走访、打听,得知王某去向。当晚来到王某工作地点,从情理、法理不同角度耐心劝解,最终王某当场筹钱,将拖欠赵先生的2万元如数归还,电话里还对赵先生的伤情进行了关心和问候。 “看着昔日好友冰释前嫌,我在心里由衷地替他们高兴”,张文静说。 该纠纷未进入审理程序,从收到结仅用时一天,并得以当场履行。解纷成本小、耗费时间短,真正做到解决纠纷方便、快捷、高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据了解,2023年9月以来,元氏法院派出法庭以此种形式就地化解纠纷百余件。 元氏法院大力构建以人民法庭为中心、辐射法官工作站(室)的“一心多点、全域覆盖”司法服务网络。四个派出法庭全部实现实质化运行,配备法官团队、驻庭特邀调解员,设立独立党支部,全力打造便民、利民、为民的新时代“品牌法庭”。 法庭积极与辖区各单位建立“矛盾联调”机制,诉前调解各类纠纷百余件。主动对涉及种植、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村镇走访问需,提供法律咨询,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在村居、社区、学校、集市、果园等场所广泛采用专题法治讲座、流动普法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覆盖万余人次。 诉前调解不用花钱、不用开庭,调解协议签了具备法律效力,当场履行还能免于强制执行,事事处处在为群众减负。在元氏法院“三下三进三联动”工作走深走实的进程中,群众从不知调解、不愿调解,到后来信任调解、主动调解,源头解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案件“止升减量”的善治之景正蕴蓄待发。 来源:元氏法院 |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