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能力作风提升年 | 姐弟因老宅吵翻,法庭调解把情分找回来了
|
“这房子,咱们按妈说的办。”近日,在石家庄市栾城区人民法院冶河法庭的家事调解室内,原告苏某霞看着被告苏某成,语气缓和了下来。接过四原告当场履行的6万元补偿款后,苏某成也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下了名字:“姐,以前是我不对,这事儿过去了。”一场关乎亲情与财产的继承纠纷,在冶河法庭循循善诱的调解下,终于冰消雪融,让本已对簿公堂的一家人,重新坐到了一起。当事人家属更是把一面绣着“讲法说法为俺家 说法讲理为大家”的锦旗送到了承办法官手中。 纠纷缘起:一纸遗嘱下的家庭波澜 苏家的老父母在栾城区某村拥有两处宅院。2019年,母亲郭某立下遗嘱,将其中一处宅院明确分给三个女儿。为免日后争执,2020年,老人又与儿子苏某成签订协议,再次白纸黑字确认了这一安排。 然而,母亲去世后,当两姐妹几人及已故小妹的子女准备对房屋进行装修时,却遭到了弟弟坚决阻拦。“他说房子是他的,谁也不准动!”原告之一的苏某丽回忆起初期的冲突,依旧难掩激动,“那是妈留给我们的,他凭什么阻拦?” “当时双方情绪对立,原告方手握遗嘱和协议,认为事实清楚,被告则觉得自己是家中独子,又为老母亲送了终,情感上难以接受,矛盾几乎一触即发。”承办法官在回顾案情时说道。 温情破冰:在家事审判中寻找“情·理·法”的平衡点 面对这起典型的家事纠纷,承办法官意识到,如果简单地一判了之,法律上或许清晰,但姐弟间心中那道亲情的裂痕可能再也无法弥合。“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案结事了,更要‘事了人和’。”法官决定,将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首选路径。 调解初期,进展并不顺利。“第一次把他们叫到一起,基本就是互相抱怨,姐姐们说弟弟‘不讲理、不孝顺’,弟弟觉得姐姐们‘不近人情’。”面对僵局,法官调整策略,及时开庭,在开庭中进一步明晰案件事实,寻找转机。 开庭结束后,承办法官认为该案件还有进一步调解的可能,于是在开庭后的第三天再次组织双方到法庭进行调解,分头做工作,法官对苏某成耐心释法:“老人家生前立下的遗嘱和签订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是她的真实意愿,咱们做子女的应当尊重。”同时,法官也引导四位原告:“你们弟弟一直住在村里,对老宅有感情,母亲生前他也尽了孝,咱们是否也能考虑一下他的实际难处和情感需求?”几次三番的沟通下来,法官敏锐地捕捉到了双方的核心诉求:原告方希望顺利继承房产,完成母亲遗愿;被告的心结则在于觉得自己在家庭财产分配中受到了忽视。找到了矛盾的“堵点”,便找到了解结的“线头”。承办法官提出了一个建设性方案:房屋所有权依据遗嘱归四原告所有,同时由四原告一次性补偿被告6万元。调解协议签订当日,四原告将6万元现金交到被告手中,同时一并结清了案件受理费。姐弟几人多年的隔阂,在这一刻终于消融。 锦旗致谢:司法温情收获最好的回响 案件圆满解决后,姐弟几个人内心的疙瘩彻底解开。他们一同定制了锦旗,原被告双方的叔叔专程来到法庭表达谢意。“之前家里因为这房子的事,姐弟们吵得脸红脖子粗,连过年都不往来,我这当长辈的看着急得慌。多亏你们耐着性子调解,既讲法律又顾亲情,不光把房子的事捋顺了,还把姐弟间的感情找回来了。这面锦旗,是我们全家的心意!” 法官心语:家事审判的终点是修复与治愈 承办法官在总结此案时表示:“家事纠纷往往‘剪不断、理还乱’,判决能确定权利归属,却难以修复受损的情感。我们希望通过调解,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最终实现亲情回归与社会和谐的双赢效果。” 从遗嘱争议的妥善处理,到姐弟亲情的重新联结,背后正是栾城法院坚持“如我在诉”理念,将 “温情司法” 融入纠纷调处全过程的体现。在每一次耐心沟通、每一场用心调解中,法律的庄严刚性与法官的人文柔情始终同频共振——不仅全力弥合家庭内部的情感裂痕,更默默守护着社会和谐的基层根基,真正让每一个带着困惑与隔阂走进法院的家庭,都能揣着理解与温暖重新出发,向着充满希望的生活前行。 |
|
关键词: |
